“臘八節”。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。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。
臘(la),在(zai)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(de)名稱,夏(xia)朝(chao)稱“清祀(si)”,殷(yin)商稱“嘉(jia)平(ping)”,周朝(chao)時改稱“臘(la)”。“臘(la)”是從“獵”字(zi)演變而(er)來,故“臘(la)”“獵”相通。因(yin)為(wei)一歲(sui)之終,農作物已收曬完畢(bi),農閑了,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,用來祭祖先、敬百神(shen),以祈福求壽、避(bi)災迎祥(xiang),稱之為(wei)“臘(la)祭”。
南北朝時,農歷十(shi)二月初(chu)八才被正式固定為“臘八節”,在(zai)這一天要祭祀祖(zu)先和(he)神靈,祈求豐收(shou)和(he)吉祥。據(ju)說(shuo),佛教創始人(ren)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(ri)也在(zai)十(shi)二月初(chu)八,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(ri),稱為“佛成道節”。
臘(la)(la)月初八(ba)(ba)這天,中國(guo)各地都有(you)喝臘(la)(la)八(ba)(ba)粥的習俗。據史料記載,我國(guo)喝臘(la)(la)八(ba)(ba)粥的歷(li)史,已有(you)一千多年。最早開始(shi)于(yu)宋代,每逢臘(la)(la)八(ba)(ba)這一天,不論(lun)富(fu)人還(huan)是(shi)窮人,家家都要喝臘(la)(la)八(ba)(ba)粥。最早的臘(la)(la)八(ba)(ba)粥是(shi)用紅小豆來煮,后經(jing)演變,加之(zhi)地方特色,逐漸豐(feng)富(fu)多彩起(qi)來。
“臘(la)八粥(zhou)”又叫“七(qi)寶粥(zhou)”“五味粥(zhou)”,不僅清香(xiang)甜美,而(er)且能暢胃氣(qi),生津液,因而(er)頗(po)受人們(men)喜食。隨(sui)著(zhu)時代的(de)(de)發展,花樣越來越多的(de)(de)臘(la)八粥(zhou)已發展成具有地方(fang)風味的(de)(de)小吃。
臘八(ba),本身是個(ge)傳統節(jie)(jie)日,又是年節(jie)(jie)的前奏,可(ke)以說臘八(ba)節(jie)(jie)拉開了春節(jie)(jie)的序(xu)幕。“小孩小孩你別(bie)饞,過了臘八(ba)兒就是年”“吃了臘八(ba)飯,就把年來辦”。臘八(ba)節(jie)(jie)后(hou),春節(jie)(jie)將至(zhi),人們便開始購置(zhi)(zhi)年貨(huo),打(da)掃衛生,布置(zhi)(zhi)居室,以嶄新的面貌迎(ying)接(jie)“年”的到來。
年糕
春節吃年糕,“義取年勝年,籍以祈歲稔。”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。
年糕的種類有:北方有白糕饦、黃米糕;江南有水磨年糕;西南有糯粑粑;臺灣有紅龜糕。
漢代揚雄的《方言》一書中就已有“糕”的稱謂,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記載了制做方法。明、清時,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,并有南北風味之別。
北方年糕有蒸、炸二種,南方年糕除蒸、炸外,尚有片炒、湯煮諸法。
過新年包餃子(楊柳青年畫) |
餃子
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,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,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,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,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。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。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,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。“交子”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。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,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。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,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,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。與北方不同,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。火鍋沸煮,熱氣騰騰,溫馨撩人,紅紅火火;“魚”和“余”諧音,象征“吉慶有余”,也喻示著生活幸福,“年年有余”。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,年年高(糕),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,境界一年比一年高。
元宵
元(yuan)(yuan)宵節,道教(jiao)稱之(zhi)為“上(shang)元(yuan)(yuan)節”。據(ju)元(yuan)(yuan)代伊土珍《(女+郎(lang))環環記》引《三余(yu)帖》記:嫦娥(e)(e)奔月(yue)后,羿思念成疾(ji)。正(zheng)月(yue)十四日夜忽有(you)童子求見(jian)(jian),自稱為嫦娥(e)(e)之(zhi)使,說:“夫人知君懷思,無從得降(jiang),明日乃月(yue)圓之(zhi)候,君宜用米粉作(zuo)丸,團(tuan)(tuan)(tuan)團(tuan)(tuan)(tuan)如(ru)(ru)月(yue),置(zhi)室西北方,叫夫人之(zhi)名,三夕(xi)可(ke)降(jiang)而(er)(er)。”羿如(ru)(ru)法而(er)(er)行,嫦娥(e)(e)果然降(jiang)臨(lin)。可(ke)見(jian)(jian)元(yuan)(yuan)宵節吃元(yuan)(yuan)宵,是取“團(tuan)(tuan)(tuan)團(tuan)(tuan)(tuan)如(ru)(ru)月(yue)”的吉祥之(zhi)意(yi)。
明代時,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,做法也與今天無異。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“八寶元宵”、馬思遠元宵。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“袁消”音同,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。
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,還有粘高梁面、黃米面等。餡則有桂花白糖、山渣白糖、什錦、豆沙、棗泥等。
形制上,或大若核桃,也有小如黃豆的“百子湯元”,還有實心圓子和薄皮的“碌皮湯園”。
春餅
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。晉代已有“五芋盤”即“春盤”,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。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,皇帝并以之賜近臣百官,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:“翠縷紅絲,金雞玉燕,備極精巧,每盤直萬錢”。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。
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。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,并作詩日:“昨朝春日偶然忘,試作春盤我一嘗。本案初開銀線亂,砂瓶煮熟藕絲長。勻和豌豆揉蔥白,細剪萎蒿點韭黃。也與何曾同是飽,區區何必待膏梁”。
春餅發(fa)展到今天(tian),形制隨地而異,食用(yong)時間也因地而別。有烙制、也有蒸制;或大如團扇,或小如荷甲